回顾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经济学,其鼻祖亚当·斯密研究出了劳动分工理论,另一位鼻祖大卫·李嘉图研究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的理论基本上可以解释此后二百年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工业、贸易还是产业转移,都回答了一个主要问题——国民财富是如何产生的。
核心理论都被他们发明了,马克思就只能另辟蹊径,于是问出一个浅显但引发革命的问题:财富是有了,可是怎么分配呢?估计斯密和李嘉图会哭晕在墙角,按劳分配啊,按资源禀赋分配啊。No、No、No!为什么资本要拿大头,劳工累死累活却一无所有呢?马克思就这样傻傻的问。他提出了无产者概念,于是《资本论》横空出世。这下轮到全世界都傻了,后面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一个傻问题可能引发腥风血雨。
又过了一百年,有一位叫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剑桥教授,想必没事干天天去菜市场,看着菜市场里的绅士和淑女们,挥舞着两个手指头在砍价。马歇尔灵机一动,市场不就像一把剪刀吗?这一闪念,就是迄今著名的菜市场理论。他给卖菜的绅士取了名字叫供给,给买菜的淑女取了个名字叫需求。菜市场理论和剪刀差的发现,也是石破天惊的,经济学就被规范化了。斯密和李嘉图理论也可以打包归为——供给侧。供给侧的核心含义是如何发挥人口、土地、技术等要素资源的作用,这一派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就关心一件事:财富是怎么来的。
供给需求概念的横空出世,让经济学家们有得忙了。经济学本来只是政治学下不入流的分支,有了供给需求概念,就可以画供给需求曲线,有了曲线就完全可以引入数学工具,经济学家由此摇身一变具有了数学思维,就如搞企业要有互联网思维一样。经济学与政治学越走越远,与现实走得越来越远,与数学却越走越近,只要离开了数据,经济学就会瘫痪。这时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大萧条,也就是资本家每天含泪倒牛奶的时刻。大萧条宣告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理论--供给侧发财梦想的失败。你不能每天只顾埋头生产啊,地主家余粮多了也发愁啊。资本家急死了,验证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预见——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就在身边,财富不能建立在普遍贫穷的基础上啊。更为不妙的是,彼时苏联集体农庄正搞得如火如荼,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重新在西方蔓延。危难之际,一位白马骑士从天而降,这就是让后世经济学家爱恨交织的伟大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拯救资本主义的小册子名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其核心思想是:别着急别着急别着急,有效需求不足,政府来买单啊,你得让人有工作才能有收入,有收入就会买更多面包和牛奶,资本家就不必费神倒牛奶了。问题是政府怎么买单呢?凯恩斯主义者喜欢讲破窗理论,窗户破了就会再买玻璃,玻璃生产商就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了(怪不得北京三环路好好的总是要重新铺一遍)。至于政府买单的效率,那不是凯恩斯关心的,那是政治学者需要注意的。
凯恩斯把大家都惊醒了,并从此达成了共识,政府和市场之间建立了一条永久的秘密通道,面干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面就是需求侧——
投资、消费、出口,水就是货币。至此以后,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成为经济危机起死良方。但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险些让凯恩斯主义被扔进垃圾桶,一是石油危机全球通胀高涨,二是货币主义和自由主义崛起。
时间就走到了现在,人类最强大的地方就是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相信一定会有新型经济理论出现,也许就在明年……(本文来源:钱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