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技术分析理论,其核心在于通过分型、笔、线段、中枢等概念对市场走势进行结构化分析。然而,在实际交易中,单纯依赖缠论可能面临滞后性、主观性强等问题,因此结合其他技术指标可以显著提升交易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是缠论与其他技术指标的综合应用方法:
1.缠论与
MACD的结合应用
MACD是缠论中最常用的辅助指标,主要用于判断背驰和买卖点:
1)背驰判断
当价格创新高(或新低)但MACD动能(柱体面积或黄白线高度)未同步创新高时,可能形成背驰信号。
2)盘整背驰
B段上涨力度弱于A段,且MACD红柱面积缩小,预示顶部可能形成。
3)趋势背驰
在趋势末端,价格与MACD指标背离,通常预示趋势
反转。
4)零轴作用
MACD黄白线在零轴上方代表多头市场,下方为空头市场。黄白线回抽零轴后的再次上涨或下跌,可能形成第二类买卖点。
5)防狼术
缠论建议回避MACD黄白线长期位于零轴下方的
股票,以减少被市场大幅下跌“侵犯”的风险。
2.缠论与布林带(BOLL)的结合应用
布林带可用于辅助判断缠论的中枢突破和买卖点:
1)第一类买卖点
当价格从布林带上轨回落或下轨反弹后无法重新回到超强区域(上轨上方或下轨下方),可能形成第一类买卖点。
2)第二类买卖点
价格回踩布林带中轨(20日
均线)并企稳,可能构成第二类买卖点。
3)第三类买卖点
布林带收口通常预示中阴状态(震荡)即将结束,可能伴随第三类买卖点。
3.缠论与均线系统的结合应用
均线系统(如5日、10日、20日均线)可用于辅助判断趋势和买卖点:
1)短期均线略走平后延续原趋势,适合顺势交易。
2)短期均线贴近长期均线但不破,预示趋势延续。
3)均线反复缠绕,可能预示趋势转折。
4)(均线支撑/压力)价格回调至关键均线(如20日均线)并企稳,可能形成第二类买点。
4.缠论与
成交量的结合应用
成交量可用于验证缠论买卖点的有效性:
1)突破中枢时的放量
价格突破中枢时若伴随成交量放大,信号更可靠。
2)背驰时的缩量
价格创新高但成交量萎缩,可能预示趋势衰竭。
5.缠论与斐波那契回调线的结合应用
斐波那契回调位(如0.382、0.5、0.618)可作为关键压力/支撑位,与缠论中枢和买卖点结合:
1)价格反弹至斐波那契阻力位并出现顶分型,可能形成卖点。
2)价格回调至斐波那契支撑位并出现底分型,可能形成买点。
6.缠论与多时间级别的结合应用
缠论强调不同时间周期的联动分析(如1分钟、5分钟、日线):
1)大周期定方向(如日线趋势向上),小周期找买卖点(如5分钟回调形成第二类买点)。
2)区间套,通过多个级别背驰共振(如日线+60分钟+15分钟)精确定位转折点。
7.缠论与AI量化分析的结合应用
近年来,部分
量化交易者尝试将缠论与深度学习结合:
1)CNN+LSTM模型
用于识别缠论定义的走势形态(如分型、中枢)和动力学特征(如背驰)。
2)多级别走势预测
通过不同时间周期的数据训练模型,预测走势转折点。
总结
缠论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系统性和完全分类思想,但单独使用时可能存在主观性和滞后性。通过结合MACD、布林带、均线、成交量、斐波那契等指标,可以增强信号的可靠性。此外,多级别联立分析和AI量化方法可进一步提升缠论的实战效果。关键在于:
1.先以缠论结构(中枢、走势类型)为核心,再辅以其他指标验证。
2.避免机械套用,需结合市场环境(如流动性、政策面)灵活调整。
3.严格执行交易纪律,如“买点买,卖点卖”,避免情绪化操作。
通过综合应用,缠论可以从纯理论框架升级为更稳健的交易系统,帮助
投资者在复杂市场中提高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