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动辄数百亿的高估值到底是怎么来的?
一位经历过TMT领域几大巨头融资项目的资深投行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对互联网企业估值,一是对其近两个财年的盈利进行现金流折现,再套用对标已上市企业的
市盈率;二是如果其业务板块过于庞杂,呈现综合业态,且不少细分领域还未盈利,则分情况套用PS估值法(
市销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弥补了静态市盈率的估值缺陷,兼顾考虑本会计财年的财务状况,也考虑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和可比公司法。
目前金融科技企业中,第一梯队的巨头,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都是综合化布局。以综合型“独角兽”为例,记者获取的估值资料显示,其通常共有的六大业务板块估值方法如下:
消费金融业务——使用两种方式估值:用可比公司法对标多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估值指标为活跃用户数、当期营收与近三年增长率;再使用PEG估值方式,对标美国运通公司,估值指标为2017年当期利润及未来2、3年(2018~2020年)的净利润复合年均增长率。
供应链金融——用PEG估值法,可比的公司有易见股份、瑞茂通、法尔胜,估值指标主要为当年净利润、未来两个财年的预计净利润,以及复合年均增长率。
支付业务——使用PS估值法,对标公司为PayPal、Square,估值指标为2017年支付交易额及其当期营收。
财富管理板块——同样使用PS估值方式,参照公司为嘉信理财、东方财富、诺亚财富、钜派
投资,估值指标为2017年营收和营收复合年均增长率。
互联网保险——使用可比公司法,可比公司如众安在线等,引入的估值指标是保费收入/保费交易额、保费收入的复合年均增长率。
科技输出业务——使用可比交易法,可比对象为大数金融、富途证券等细分垂直公司,可比的指标为累计放贷额或累计用户数,累计交易规模,以及市场给予对标公司的估值。
最后,将上述所有业务板块加总,得到一个该互联网企业的总估值。
“总之,主要参考的指标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在亏损阶段,主要参考未来盈利预测,对未来2~3个财年的盈利进行现金流折现,相当于把以后假设能赚到的钱,都算到现在;如果已经实现规模化盈利,那就是同比上市公司,看收入和估值的比例是多少,套用到现有公司上。”一名
港股上市互联网金融机构高管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对科技基因浓厚的新经济公司的估值难度等因素,甚至倒逼了传统投行改变其行业分类架构来更精准对“独角兽”们进行判断。日前,摩根大通中国投行部主管黄国滨对媒体透露,摩根大通中国投行部在6月初完成了架构调整,将所有行业基于科技重新分类至7个行业类别,包括金融服务与科技、医疗健康与科技、企业与科技服务、智能出行、新消费和智慧制造、数字化途径,以及基础设施与新能源。
“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一定要深入到行业里面去,才能真正懂得它是什么、它值多少、我们又该怎么去争取他们。”上述受访投行人士表示。(本文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