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的“分类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强调通过严格的标准对市场走势进行多维度分类,从而排除主观臆断,实现客观交易。所谓的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共同点或差异点把相同事物归并在一起的一种逻辑方法。以下是缠论分类思想的关键要点:
1.分类的哲学基础
1)完全分类
缠论认为市场走势可以被完全分类,任何可能性都必须在分类框架中明确界定,不存在模糊地带。交易者需对所有可能走势制定应对策略。
2)不预测只应对
通过分类,交易者无需预测市场方向,只需根据实际走势选择对应的操作策略(如买、卖、持有)。
2.走势类型的分类
1)基本结构
包括分型、笔、线段、中枢、走势类型。
a.分型
顶分型、底分型,是走势转折的萌芽信号。
b.笔
连接相邻顶底分型的最小单位。
c.线段
由笔构成,代表更高级别的趋势片段。
2)走势类型
a.盘整
只包含一个中枢的走势。
b.趋势
包含两个以上同方向中枢的走势(上涨趋势或下跌趋势)。
c.中枢
多空争夺的核心区域,是分类的关键参照物。
3.动态分类
包括级别与递归。
1)级别嵌套
走势在不同时间周期(如1分钟、30分钟、日线)中呈现自相似性,小级别走势构成大级别组件。
2)递归逻辑
高级别走势由低级别走势递归定义。例如:3个连续1分钟线段可构成5分钟中枢。多个5分钟中枢的扩展可能形成30分钟走势。
4.买卖点的分类
缠论定义了三类买卖点,均以中枢为基准:
1)第一类买卖点
趋势背驰后的
反转点(最安全但难捕捉)。
2)第二类买卖点
第一类后的回抽确认点(需验证力度)。
3)第三类买卖点
中枢突破后的回踩点(趋势延续信号)。
5.实战中的分类应用
1)多义性处理
同一走势可能存在多种划分方式(如中枢的起始点选择),需结合
成交量、
MACD等辅助工具选择最合理分类。
2)边界条件
明确分类的临界标准(例如笔的成立需满足5根
K线,线段破坏需确认反向笔)。
3)仓位管理
不同分类对应不同风险等级。如:趋势初期(第一类买点)可重仓。盘整阶段(中枢震荡)需轻仓或做短差。
6.分类与风险控制
1)完全分类的容错性
即使某一分类被市场证伪,交易者也能迅速切换到另一分类执行预案。
2)
止损策略
每个分类需预设止损位。例如:第三类买点失败(跌回中枢)立即止损。分型未被确认则放弃操作。
总结
缠论的分类思想本质是结构化思维的体现,通过建立客观标准将混沌的市场转化为可操作的框架。其优势在于避免情绪干扰,依赖规则而非直觉;通过递归和级别实现多维度的市场透视;强调“当下”而非预测,符合动态市场的本质。最终目标是通过分类实现“患而不患”(承认市场的不确定性,但用规则应对一切可能性)。